• 大连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 日期 : 2010-12-02    

     
     

    (2006年3月)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教育在促进我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不断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事业发展切实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认真总结“十五”期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对大连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指导方针和对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前期进行的规划研究为依据,提出大连市未来5年的教育规划和2020年教育远景目标。

      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一)“十五”计划实施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义务教育在巩固中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彻底消除了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城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取得了新突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明显上升,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农村高中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社区教育蓬勃兴起,终身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建立;社会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得到切实加强;民办教育稳步发展;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工作积极推进。“十五”期间,我市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新跨越。

      我市教育事业“十五”计划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主要指标均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预定目标。

      ——全社会教育水平迅速提高。从2000年到2005年,全市1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2年提高到9.7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1.4年提高到12.6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继续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70%提高到9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5%提高到43%。

      ——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由77%提高到82%;城镇和发达农村普及了学前3年教育,其他农村地区也基本普及了学前1-2年教育。城区0-3岁早期教育的试点工作已经展开。

      ——小学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小学6-11岁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5%,其中6岁儿童入学率由75%提高到91%,实现了由7岁入学到6岁入学的转变。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9%。2005年全市小学教育在校生36.3万人,比2000年减少了9.2万人。经过布局调整,全市农村小学校数由1160所调减到661所。小学普遍开设了英语和信息技术课程。

      ——初中教育平稳渡过了高峰期。2005年,初中在校生已回落到20.9万人,比2000年减少2万多人,比2002年高峰时减少了6.6万人。全市初中教育13-15岁学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农村初中辍学率由4%下降到2%。

      ——普通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在校生由6.8万人增加到12万人,增幅为76%。高中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有包括5所一般高中在内的13所高中被评为省级示范高中。

      ——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壮大。在校生规模由7.9万人增加到10.5万人,增幅为33%。职业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数量由2000年的181所调减到119所,在校生千人以上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32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12所、省重点职业学校22所,9所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职业教育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在连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成倍增长。普通大学和高等职业学院由15所增加到21所。2005年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18.2万人,是“九五”末期的2.3倍。在校研究生2.2万人,是2000年的3.7倍。市属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2.4万人,增幅为77.4%。大连大学开始举办硕士研究生教育,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教育部认定的示范性职业高校。“十五”期间在连高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大连市政府用于扶持部省属院校和发展市属高校的资金达到6亿元。

      ——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新进展。甘井子区成立了大连首家社区学院,并成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市开办了217个社区学校,初步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社区学校为骨干、以社区及各单位学习型组织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

      ——女性平等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女童普遍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在校生中女生比例达到50.3%,高校本专科在校生中女生比例达到49.3%,研究生中女生比例达到46.5%。

      ——特殊教育机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高标准新建了大连盲聋学校和甘井子区特殊教育中心校舍,其他各区市县特殊教育机构也采取扩建、搬迁等措施,明显改善了特殊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

      ——师资学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幼儿园教师中专以上学历达到96%,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到63%,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53%,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为96%。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达到50.7%,其中博士达到11.6%。

      ——中小学办学设施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5年间,全市新建高中阶段校舍85万平方米。其中,2004年市政府投入9000万元,为北三市新建了3所寄宿制普通高中。新建农村初中、小学校舍100万平方米,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的历史任务,农村义务教育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困扰我市多年的城区“马路操场学校”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市小学生均校舍面积由4.7平方米提高到5.9平方米,中学生均校舍面积由5.3平方米提高到9.2平方米。

      ——中小学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5年间,全市中小学计算机配置数量由7300台增加到63000台。计算机数量与中小学在校生之比也由1:104提高到1:11。2005年,我市实施了面向农村的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市、县两级政府投资8000万元,为农村中小学新配置计算机12700台。为每一个农村乡镇建设了1个远程教室。城市、县镇中小学和农村初中、中心小学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的宽带连接,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市的现代化远程教育系统。

      (二)“十五”计划实施取得的主要经验

      大连市教育事业“十五”计划顺利实施,得益于“科教强市”战略的贯彻和落实,得益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得益于全社会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总结“十五”期间的教育工作,其主要经验是:

      1、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对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不断增加。“十五” 期间,全市财政性教育投入比“九五”增加了1倍,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提高了3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各级各类教育的快速发展。

      2.坚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方针,将发展农村教育作为

      工作重点。涉农县(市)区初步确立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由农民办到政府办的转变。“十五”期间,市政府本级财政用于农村教育的投入接近7亿元,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改变。

      3.坚持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方针,逐步使适龄儿童少年享有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扎扎实实地推进办学设施标准化和教师交流制度化工作。我市有500所学校达到了办学设施标准,城区每年中小学教师交流比例达到10%以上。义务教育区域公平度进一步提高。

      4. 坚持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的框架基本形成。在坚持义务教育重中之重地位的同时,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得到全面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例大体协调。

      5.坚持资源、质量、秩序齐抓并举的方针,使教育资源得到了大幅扩增和优化,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秩序进一步规范。

      6.坚持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并举的方针,推动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民办教育已涵盖我市各个教育层次,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5年内民办学校吸纳用于办学的社会资金已达10亿元以上。

      7.坚持关注弱势群体教育问题,提高了教育普及率和公平度。我市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大学教育扶困助学制度,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读义务阶段学校享受到了与市民相同的待遇。“十五”期间,扶困助学资金总额达到6100万元。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有些问题和矛盾还相当突出。

      ——教育的发展现状还不能充分满足市民高标准、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还有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解决,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机制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

      ——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仍将长期存在,农村教育的基础仍然薄弱,农村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仍很尖锐,农民子女教育支出负担沉重,农村教育的保障机制尚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亟待加强,中小学教师待遇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乡村小学教师青黄不接的问题日益严重。中小学及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社会各方面忽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依然存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面向农村学生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的职业教育扶困助学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教育的外部环境尚需改善,保障机制还比较脆弱,教育工作者还不能集中精力抓好教育内部问题,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不高,教育科学研究相对滞后,教育秩序尚需进一步规范。

      “十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使我市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和办学规模得到很大提升,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为我市教育总体上从数量满足阶段向质量提高阶段过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五”计划实施中取得的主要经验,是我市教育的宝贵财富,对于未来我市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十五”计划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和长期以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里着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十一五”期间乃至2020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市教育事业也将进入全面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大连要建设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城市能级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大连作为东北地区高等生产要素的集聚点和转换器,必将加大高科技、高增值制造业和服务业所需的人力资源的培育和专业人才的聚集,并以人才流为载体带动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和产品流的加速运作。

      这一时期,我市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将发生明显变化,资源、劳动力成本和生态环境等诸方面的制约因素增加,我市经济增长方式必将逐步转变到更加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教强市”战略将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明显。

      这一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公共财政制度将更加完备,各级政府对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将进一步完善。

      这一时期,教育将日益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日益成为市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从总体上说,我市教育在基本渡过了数量满足阶段之后,面临着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和提供优质教育两方面的更加艰巨的任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政策措施的制定等,都将成为市民高度关注的问题。

      这一时期,我市人口结构将呈现出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机会窗口”。未来10年,我市总人口中劳动力所占比例仍将维持较高水平,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尚处于大幅度提高的前夜,18岁以下学龄人口比例呈现出下降趋势,教育的浓缩效应逐步显现。这为我市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对我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我市教育有必要也有条件加快发展步伐,用15年或更长的时间,使大连的教育水平有较大提高,以教育现代化引领城市现代化。

      (一)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

      未来15年我市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家对教育的总体指导方针,围绕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其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要求,继续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大力增加教育投入,深化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逐步提高教育的公平度和协调发展水平,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高度规划大连教育发展,努力形成兼具中国特色、地方特点和国际水平的大连教育,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打造学习型城市奠定基础,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始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方针,围绕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打造我市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我市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

      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大力推进城市义务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大力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提高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加强现代化教育体系建设。

      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继续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方针,在科学发展中解决教育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继续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方针,将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作为推进教育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在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系统思考教育改革面临的复杂情况,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力,充分考虑每一个社会阶层、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好改革政策、措施制定出台的力度和时机,使教育按照其自身规律健康有序地发展。正确处理好扩增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规范教育秩序的关系。在近几年教育资源扩增、优化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重新摆布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和规范教育秩序的关系,将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正确处理好提高教育效率与维护教育公平的关系。针对我市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城市特点,在公共财政负担能力和市民教育负担能力还比较有限的情况下,仍应注意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办学效益,努力做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教育为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贡献度。同时要更加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注意解决好城乡弱势群体受教育问题,使受教育者在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方面享有平等的待遇。

      我市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应由较多地关注硬件投入,向更加注重软件投入转移;由较多地关注外延扩张,向更加关注内涵发展转移;由较多地关注数量的增长,向更加关注质量提高转移;由较多地关注物态改造,向更加关注人文建设转移。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大力提高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坚持将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推进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全面提高我市劳动者素质。

      大力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大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水平,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

      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坚持将人力资源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坚持人才强教方针,打造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2020年教育发展远景目标

      到2020年,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

      逐步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相互沟通、质量优良、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奠定坚实基础;逐步形成有利于大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逐步形成市、县区分级负责、相互协调的城乡统筹的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公共教育支出和分摊机制,完善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举、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并举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增强教育发展的内在活力;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的新局面,不断改善教育发展的外在环境。到2020年,我市教育总体水平要达到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教育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

      我市教育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可以表述为以下8个目标:

      ——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道德养成教育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要努力形成我市青年人的坚定品格和公民意识,使之具有更广泛的国际视野和环境意识。让青少年远离毒品、暴力和恶习。为青少年学生创造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空间。

      ——每一个幼儿从出生到小学前都能够获得贯彻始终的、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和培养,并充分享受幸福的童年。

      ——每一个适龄少年儿童都能够获得高标准的、相对均衡的、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城乡教育差别明显缩小,区域内学校教育水平相对均衡。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避免过度的考试竞争。

      ——每一个适龄的少年都能获得多样化的、高质量的高中阶段教育或接受初中后系统的职业培训。

      ——每一个青年都有接受高等教育或高中后职业教育的机会。大学更加多样化并更好地与城市相融合。

      ——每一个市民都有机会接受多样化的、高质量和便利的在职继续教育、社会文化教育。每一个市民都有参与本社区的教育并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每一个教师都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得到更多的专业发展。使教师具有职业荣誉感。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每一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学校和大学都要达到国家办学设施标准。学校的现代化教育设施得到科学而有效地使用。学校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观念现代化是重要的方面。要逐步形成终身教育的理念,努力构建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学习型社会;逐步形成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强受教育者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自主学习,通过教育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逐步形成全民教育的理念,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不断推进教育民主,进一步增强市民对教育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市民;逐步形成教育开放的理念,充分运用信息化社会的新优势,在教育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科学借鉴世界教育发展的先进成果,形成共处于世界之林的本民族教育特色和地方教育特点。

      (三)2010年规划目标

      到2010年,我市教育发展的目标是:

      我市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基本实现区域内中小学校际间的相对均衡,在全市城乡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形成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比例大体相当的高中阶段教育内部结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实现由大众型向普及型的转变;基本普及学前3年教育,广泛开展0-3岁的幼儿早期教育;构建起比较便利的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网络;基本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模式;建设一支有活力的、结构合理的、比较优秀的教师队伍;全市教育总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东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要达到以下主要指标:

      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达到95%以上;

      1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左右;

      新增劳动力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3.5-14年;

      中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其中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

      每万人口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400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330人;

      人均公共教育经费达到1000元以上;

      平均每10名中小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30%的中小学教室连通因特网。

      三、“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学前教育

      到2010年,3-5岁幼儿入园率应达到85%,幼儿受教育率达到90%。未来5年,我市0-5岁儿童数量预计将有所减少。“十一五”期间,全市幼儿园在园儿童总规模应保持在10.5万人左右。

      未来5年,幼儿园专任教师数应保持在6500人左右,生师比达到16:1。其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的比例预期达到50%。

      加强城区、县镇新建居民小区的配套幼儿教育机构建设。推进幼儿园设施标准化工作。全市幼儿园生均园舍面积达到5.5平方米。要在每一个农村乡镇建设1所标准化中心幼儿园,继续办好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和幼儿园,在没有幼儿园的村要普遍设立幼儿教育活动室。

      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不断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逐步理顺政府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正规幼儿教育机构、非正规教育机构在幼儿早期教育方面的作用,建立婴幼儿早期教育多样化新模式。

      (二)小学教育

      到2010年,全市小学6-11岁儿童入学率要保持在99.5%以上,毛入学率达到100%以上。继续做好6岁儿童按时入学的工作,其工作的重点是偏远农村6岁儿童和城市外来人口6岁儿童。小学6岁儿童入学率要达到99%以上。

      全市小学适龄儿童数量将有所减少,其中城市和县镇将基本保持目前的规模或略有减少,农村从15.2万人减少到12万人左右。预计全市小学教育学校数将由目前的947 所减少到800所左右,其中城市和县镇小学为300所左右,农村小学为500所左右。

      规划新增教师1000人左右,专任教师总数控制在18000人左右,生师比达到17:1左右。城市和县镇小学新增教师应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农村新增教师应达到专科毕业水平。小学专科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预期为75%。

      城市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办学规模12个班的农村小学基本达到办学设施标准。小学生均校舍面积要提高到7平方米以上。

      (三)初中教育

      2010年,全市初中12-14岁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100%以上。初中生按时完成率达到95%。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降低农村初中教育的辍学率,使之控制在省定指标之内。关注城区和县镇初中生流失问题。

      全市初中学校数将略有增加。其中城市和县镇预计将从106所增加到120所,农村初中学校数将维持目前水平或略有减少。在校生数预计将从20.8万人减少到18万人左右。其中城市和县镇将从11.8万人减少到10.8万人,农村从9万人减少到7.2万人左右。

      规划新增教师800人左右,专任教师总数控制在12800人左右。生师比达到14:1。初中新进教师要达到普通大学本科毕业水平。注意选拔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初中任教。

      初中学校基本达到办学设施标准,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要提高到9平方米以上。

      (四)高中阶段教育

      到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本地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将从85%提高到90%左右。

      从2005年到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将从28.8万人减少到20万人,在连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预计将从22.5万人减少到20万人左右。高中阶段中普通高中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保持大体相当。

      1.普通高中教育:

      到2010年,普通高中15-17岁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到55%左右。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将从12万人减少到11万人左右。

      规划新增高中教师800名,专任教师总数控制在7000人左右,兼任教师1000人左右,生师比达到14:1。新录用公办高中教师应主要为研究生和大学优秀毕业生。

      继续扩大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力争使3-5所一般高中成为省级示范高中,公办普通高中基本达到办学设施标准,并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条件。高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13平方米。

      2.中等职业教育

      到2010年,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将达到9万人左右,业余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在校生规模达到2万人左右。

      中等职业学校要逐步提高校均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重点建设20个与我市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13平方米以上。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制度。“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80%,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20%。

      (五)高等教育

      大连大学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主要目标,使之达到市属大学一流水平。大连大学将保持目前的1.5万人在校生规模或略有增加,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在校生规模要达到1.2万人左右。要进一步提高师资水平,进一步加强实习、实验设施建设,加强骨干专业和适应大连城市发展的新设专业建设,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自觉性。“十一五”期间,我市原则上不再新建地方政府办大学。

      支持部省属大学努力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推进高校的国际化。进一步增强部省属大学在地方科技进步、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影响力和辐射力。要发挥大学在继续教育方面的主力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学习型城市服务。“十一五”期间,继续支持大连理工大学“985”工程二期工程建设,支持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辽宁师范大学、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等在连部省属大学新校舍建设,推进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新校区建设。

      继续办好成人高等教育。大连广播电视大学要进一步发挥其开放教育的特色优势。大连教育学院要在中小学师资培训和地方教育研究方面发挥骨干作用。大连职工大学、大连工人大学要继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除了承担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以外,还应发展多样化的教育。

      (六)其他教育

      进一步发挥企业、社会团体和广大市民在终身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企业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职工培训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继续教育,依托大学等教育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继续教育中心。农民教育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完善农村“三教统筹”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新教育模式,增强农民的自主发展意识、商品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培养新型农民服务。

      社区教育要突出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将婴幼儿早期教育、中小学生课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作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增强社区教育的实效性和适应性。每个区市县要建立1-2个社区学院和分散于各社区的教育基地。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社区教育基地。

      继续加强特殊教育工作。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入学率。市属高校、高中阶段学校要为残疾学生就学提供便利条件。

      四、实现规划的主要措施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转变观念是前提,改革创新是动力,队伍建设是关键,对外开放是条件,教育投入是保障。为了贯彻我市教育发展方略、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实现我市教育“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采取9项主要措施,并抓好相应的工作。

      (一)坚持实施“科教强市”战略,依法加大教育投入。

      将“科教强市”战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十一五”期间,我市财政性教育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应达到17%左右,其中市本级财政的教育支出应达到10%左右。全市人均公共教育支出由480元提高到1000元。继续做好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工作,使征收额达到额定水平。

      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对贫困家庭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逐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2006年首先在农村地区推进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工作。中小学公用经费要达到省定标准并逐步提高。

      设立支持在连高等院校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人才紧缺的重点专业建设的专项资金。在高校新校区建设方面给予费用减免。

      设立教育科研和教育宏观政策研究的专项资金。

      (二)深化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继续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组织学生开展学军、学农、学工等社会实践活动,搞好学生学农基地、科技活动中心、劳动技能训练中心三大基地建设。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建立中小学学业水平测试和质量监控制度,监控的重点是农村小学和城市薄弱学校。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人文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改善校外育人环境。建立并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制度。

      职业学校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大学要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主线,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工作。

      继续实施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计划。要逐步建立各级政府按照职责合理分担教育经费、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保障新机制。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教科书费的同时,确保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达到省定标准并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村级小学教师来源不畅的问题,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将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管理权上收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以区市县为单位的中小学教师聘任、派出和轮换制度。

      “十一五”期间,要切实解决农村村级小学教育质量偏低的问题。继续抓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用5年时间消除百人以下的农村小学。山区、海岛可以举办寄宿制学校。注意解决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部分学生就学困难问题和学生安全问题。继续加大农村初中控辍保学工作力度,确保农村初中年辍学率控制在省定的指标以内。

      继续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我市重点扶持建设5个县级职教中心,使之达到省级标准化的要求,发挥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

      要重视解决部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滑坡问题,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增加扶持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和扶困助学的专项资金。

      (四)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促进中小学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建立和实施区政府改造薄弱学校的责任制和对完成任务给予奖励的机制。逐步实现在同一区域范围内实施基本同一的建设标准和师资配备。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小学教师区域内交流制度。“十一五”期间,要在完善中小学管理制度的同时,加强对中小学校规范管理工作的检查和评估,确保国家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实施新一轮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到2010年,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开发区和长海县要达到省定的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标准,北三市也要努力接近“双高普九”的水平。大力推进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化工程。继续实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大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提高现代教育设施的利用率。要增加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化的专项资金。

      “十一五”期间,将城区中小学旧校舍改造工程、城区和县镇新建居民小区配套中小学建设工程和中小学标准化工程确定为教育基本建设的三大重点工程。在市内四区中小学校舍布局规划编制完成后,要尽快编制其他城区、县镇、长兴岛和重点小城镇的中小学校舍规划。

      (五)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振兴计划,逐步建立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和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建立并完善政府统一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协调有序的职业教育工作机制。办好公办职业院校,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对城乡需要就业的人员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对在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

      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结合建设“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为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大力推进以信息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电子电工技术、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大IT蓝领人才的培养力度。2006年,初步建成6个职业教育重点实训基地,寄宿制的大连计算机学校新校舍要建成并投入使用。

      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 5年制高职普遍实施三、二分段式教学。

      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地方财政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专业的职校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

      设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师培训的专项资金。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应不低于30%。

      (六)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大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继续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干部培训体系,强化中小学教师专业培训,重视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各级各类学校要立足强化学校校本培训,妥善解决“工学”矛盾,不断探索切合实际的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要注意结合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各区市县要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制定《大连市中小学教师聘任办法》,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真正发挥教育人才市场的作用,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重视并切实抓好师德建设工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中小学教师行为守则,贯彻职业道德规范,建立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情况年检制度,坚持师德“一票否决”的教师任职机制。积极推进校级干部职级制。要在全社会创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真心关爱教师,尽力减轻教师在精神心理上的压力和工作负担。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教职工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注意吸引优秀的留学归国人员到我市任教。

      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使其工资达到与公务员基本相当的水平。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七)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建立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政府实施宏观指导管理、行业组织自律、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民办教育管理体制。积极发展一批质量好、特色鲜明、社会信誉好的民办学校。适度增加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数量,努力做到“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推进“公办民助”高中的转制工作。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扶持民办学校健康发展。设立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专项资金。

      (八)加强教育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教。

         “十一五”期间,在贯彻国家新颁布和修改的教育法规的同时,加强地方教育立法工作。将《大连市教育督导规定》上升为地方法规,修改《大连市职业教育条例》和《大连市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若干规定》,制定《大连市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细则》。

         加强学校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要依法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加快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及相关制度,依法健全学校的领导体制和民主管理机制,实现学校管理和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依法保障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完善县区教育质量监测和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评估体系。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巩固规范教育收费的成果。

      (九)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开放办学。

      进一步推进我市各级各类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输送更多的校长、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逐步增加外籍教师的聘任数量,提高外籍教师聘任质量。在教学科研领域广泛开展中外合作项目,在教育宏观政策研究方面注意借鉴国际教育特别是东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经验。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继续鼓励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发展中外合作的职业教育机构和非学历教育机构。继续支持办好外国人学校。积极开拓国际教育服务市场。

      不断提高教育设施对市民的开放度。有条件的大学和中小学应有秩序地向社区居民开放教育设施。积极发展网络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其他现代化远程教育。充分发挥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和企事业单位各种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的作用,为社会成员提供教育和学习机会,形成浓厚的社会学习氛围和风气。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全市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立足科学发展,着力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按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扎扎实实地把“十一五”教育规划明确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不断把教育发展和改革推向前进。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支持和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实现我市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愿景。